“姑娘,高速费能出吗?油价9块了,我跑完倒贴钱…”
顺风车高速费争议的核心矛盾源于平台定价机制与互惠原则的背离。跨城订单单价已降至0.2-0.4元/公里,跌破车辆基础运维成本线(0.5元/公里)。
以150公里行程为例:乘客支付约60元,车主实际支出包含基础油费150元、高速费75元,总成本225元。若车主不收取高速费,乘客支付价格和车主成本相差四倍,而车主还需承担车辆损耗维护成本,以及接送乘客绕路时间成本,个人空间牺牲成本。
这使得车主面临两难选择:要么拒绝乘客走高速需求,要么要求分摊新增成本——因真车主出行本可选择免费国道,改走高速产生的75元属于纯新增支出,理应由需求发起方承担。
而乘客端争议主要聚焦三类现象:
一是司机收取双程高速费,例如上海至杭州订单索要往返150元(单程75元×2);
二是独享订单塞入其他乘客后,向每人收取全额高速费(如3名乘客各付75元,司机赚取差价150元);
三是司机以“车主身份”拒摊任何费用,声称“车辆属于我理应免单”。
这些行为与真车主形成鲜明对比——真车主仅提前协商单程费,拒绝拼车严守独享定义,且主动承担30%以上分摊比例。某位每周通勤沪杭的一喂顺风车车主晒出记录:载客时按“乘客承担70%(52.5元),车主担30%(22.5元)”执行,坚持“新增成本按需分配,而非利润来源”。
当前平台系统只区分“既有成本分摊”(如基础运维费),但却让司乘双方协商“新增成本协商”(高速费),费用不透明,导致0.2元/公里单价下车主不得不主动讨要费用,而乘客觉得一口价不该多收。
乘客则因遭遇违规收费(数据显示28%独享订单被塞客、41%司机收取双程费),对所有收费要求产生本能抵触。矛盾激化典型表现为:72%乘客接受提前公示的合理分摊,但需满足车主提供费用凭证、平台建立预支付核验通道;
而真车主为避免纠纷,正自发采用“三问确认法”——接单前明确:1.是否必须走高速;2.是否接受单程费分摊;3.是否理解车主只承担30%费用。
关键在于重构责任框架。平台增设独立预支付通道,由乘客预付协商金额(如52.5元),系统核销真实票据后退还差额;同时强制车主分摊30%,回归互惠本质。
当单价低至0.2元/公里,真车主收高速费绝非贪婪,而是对抗成本倒挂的底线自卫;乘客抵制的也从非合理分摊,而是平台纵容下的规则失序。唯有将新增成本从灰色地带拖入阳光监管,才能救赎顺风车的共享基因。
永华证券-炒股配资网址-股市配资开户-找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