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晋太元二十一年(公元396年)九月的一个夜晚,晋武帝司马曜如同往常一般,在一众美艳女子的簇拥下,醉意正浓,摇摇晃晃地沉醉于酒色之中。美酒如泉涌,美女环绕身旁,令司马曜沉醉不已,兴致勃勃时,他忽然抓住张贵人的下巴,调侃道:“朕宠幸你十余年,却始终未能诞下一子,如今你年近三十,肌肤不复往昔白皙嫩滑,白白占据了贵人的名分。明日朕便废你,以年轻貌美的新宠代替。”
张贵人闻言微微一颤,脑海中闪现那些因年华逝去而被冷宫冷落的妃嫔们的凄凉身影。她心中暗忖:老娘侍奉陛下十余载,你却随意抛弃,仿佛旧衣般弃我于不顾。老娘也不甘示弱,决心绝不示弱,谁先甩手谁便输了!张贵人自诩有一绝技,号称“千杯不倒”,此刻灵机一动,立即加快了劝酒的节奏,摆出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架势,独自一人迎战司马曜及其侍卫。
不多时,众多男士纷纷酒倒,司马曜也不例外,一时间醉态毕露。张贵人冷笑着吩咐道:“姐妹们,帮陛下加个‘被’,他的嘴巴真是够呛,赶紧捂住,用力点……”如此一来,司马曜就在朦胧的醉意中,被心爱的女人悄然夺去了性命,年仅三十四岁,死得极其憋屈。
展开剩余88%一国之君竟被群妃活活“捂死”,若嘉靖帝若读到此事,想必也会忍俊不禁。弑君之事本该天怒人怨,张贵人按理应遭千刀万剐,可她竟以一个荒唐的理由蒙混过关:“陛下噩梦惊醒,因魇暴崩。”真是妙极了,倒让人替“壬寅宫变”中的宫女们感到些许无奈——你们就不能说“陛下脖子凉了,我们给他围上了围脖”吗?
司马道子在一旁忍俊不禁,直笑弯了腰:“别笑,别笑,这可是真正的弑君啊!”司马道子乃司马曜的同母弟弟,时任太子太傅兼录尚书事。史学家吕思勉认为,这人正是司马曜死亡的幕后黑手。
司马曜对弟弟极尽信任与宠爱,司马道子怎可能弑兄?吕思勉的断言是否过于武断?的确,两兄弟情同手足,当年他们的父亲简文帝司马昱也颇为忧虑,儿子们一个个与他疏远,甚至见了面便逃跑,毫无亲情可言。
司马昱郁郁寡欢,求助相士。相士逐一察看侍奉司马昱的女子,忽指一名皮肤黝黑的婢女,说:“她能为你生贵子。”司马昱只得改变态度,结果不出所料,这名李陵容先后诞下司马曜和司马道子,成了他仅存的两个儿子。
这段奇特经历让母子关系亲密无间,尤其是司马曜登基后,将毫无政务经验的弟弟提拔为东晋权倾朝野的丞相。众所周知,西晋正是因宗室内乱而亡,司马曜怎会不知此举潜藏隐患?
司马曜并非昏庸君主,他的选择实属无奈。彼时东晋政局由门阀家族牢牢掌控,为维护皇权独立,他只能倚重亲信,弟弟无疑是最可靠的盟友。
当时东晋经历第一轮权力震荡,琅琊王氏日渐衰落,权势转向桓温领导的谯国桓氏,以及陈郡谢氏、太原王氏。桓温篡位废立,扶持司马昱登基,司马昱不过是个傀儡,八个月内身心俱疲而亡。
司马曜年仅十岁,临终的司马昱留下遗诏:“桓温摄政如周公,司马曜可辅佐则辅佐,不可则自取之。”这话似曾相识,正如刘备托孤诸葛亮,然而刘备语气谦逊,司马昱却是真心话。此诏书无异为桓温篡位提供法理依据。
关键时刻,太原王氏领袖王坦之破门而入,撕毁圣旨。王坦之地位显赫,若桓温称帝,王氏势必遭殃。王坦之联合谢安,推崇崇德太后褚蒜子执政,成功阻遏桓温称帝之路。
桓温愤怒至极,翌年郁郁而终。桓氏权势大减,谢氏、太原王氏则趁势崛起。为答谢二氏,司马曜迎娶王法慧,司马道子娶谢安女婿王国宝之妹,昔日“王与马统天下”格局转为“王谢马共天下”,三家同堂,其乐融融。
数年后司马曜亲政,才发现局势远非和谐。他的皇权几近被豪门瓜分殆尽,尤其淝水之战后,谢家权势鼎盛,几不逊桓温。正是在这种局势下,司马曜启用弟弟,在王氏协助下铲除谢氏势力。
皇权暂归司马曜,成为东晋历史上唯一真正拥有实权的皇帝。然门阀如野草,除不尽也灭不绝。桓温虽死,桓家仍存余威,桓温之子桓玄后成桓楚开国皇帝。
司马曜的胜利不过阶段性领先,更大挑战还在前方,因为太原王氏内部爆发激烈纷争。王坦之将其两位侄女嫁给司马曜和司马道子,形成以皇后兄王恭,及王妃兄王忱、王国宝为核心的两大派系,内部纷争不断。
这三人性格迥异,王恭暴躁,王忱醉酒多端,王国宝则是典型的纨绔子弟,三人搅得朝堂风云诡谲。王恭一怒之下连司马道子都惧怕。
一次,司马道子设宴,席间一名美貌且口才极佳的裴氏美女发表关于“人臣失节”的演讲。东晋清谈盛行,连女子也赶时髦,但在座名士却忍俊不禁。原来这位裴氏是某官员之媳,司马道子宠幸她成为“琅琊王府长期顾问”,惹人非议。
王恭怒不可遏,直斥司马道子府中居然有失节之妇,气冲冲离席,令司马道子颜面尽失。
王忱才华横溢,酒量惊人,却长相平庸,绰号“狗面人心”,弟弟王国宝则被称为“人面狗心”。王忱嗜酒成性,醉后常裸行,甚至在岳父葬礼上带宾客裸绕灵柩三圈,引众人震惊。
王家内讧之际,王恭曾欲与王忱和解,岂料有人挑拨离间,假借王忱口吻痛骂王恭,两派遂无法调和。
王国宝性格复杂,左右逢源,一面仗助司马氏铲除谢安,后来又背叛司马道子讨好司马曜,司马曜驾崩后又转向司马道子,身段柔软,善于权谋。
司马曜和司马道子关系再好,也难调和王恭、王忱、王国宝三人的纷争。实质上,这正是司马家族内部斗争的映射。
司马曜辛苦击败桓氏谢氏,转身却被弟弟背后捅刀,朝堂尽是司马道子的人。桓氏谢氏虽凶猛,但篡权难成;若亲弟弟要篡位,甚至不需禅让仪式。
司马道子无才,性格贪婪骄纵,宠信小人,依仗家族势力牢牢控制朝政。某次酩酊大醉醒来,被告知家中少爷司马元显已取代其职权,父子分权治天下,称“东录”与“西录”。
权力面前无亲情,更无兄弟情谊。吕思勉认为,张贵人酒后戏言杀帝之说不足信,真凶应为司马道子。虽无实据,但逻辑自洽:对司马道子父子而言,司马曜是最大威胁。
司马曜之子司马德宗被视为“智商低下”,连四季都分不清,继位后对父亲离奇死因只字不提,也未追究张贵人,只当父皇醉酒迷乱。
真相已难还原,门阀时代政治险恶复杂,一位皇帝的陨落,在当时不过是政治风暴中的一朵小浪花罢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华证券-炒股配资网址-股市配资开户-找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