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初,河南洛阳与郑州两地相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心悸的场景:急救车在暴雨积水中熄火被困,消防车紧急驰援,争分夺秒转运病患。中央电视台《新闻直播间》和《郑州晚报》的报道,将这些惊险瞬间呈现在公众面前。这些事件,绝非简单的“天灾”与“救援”故事,它们以最残酷的方式揭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:当承载生命的“通道”反复被淹,我们城市的深层预防机制已然亮起刺眼的红灯。这不仅仅是极端天气下应急救援的局部困境,更是对城市安全治理模式的根本性拷问——我们究竟是选择被动地“救火”,还是主动地“防火”?
急救车在积水中挣扎,这并非偶然,而是城市防洪体系中长期累积的政策、规划与管理执行漏洞的必然结果。首先,我们的城市规划者们似乎患上了“历史健忘症”。现行的城市排水防涝标准,多数仍基于过往的平均降雨量,却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降雨强度和频率的显著增加视而不见。结果是,当“百年一遇”的暴雨成为“家常便饭”,城市排水系统瞬间崩溃,内涝如期而至。郑州“7·20”特大暴雨四年后,部分积水点依然故我,这难道不是对“亡羊补牢”的讽刺?这背后,是基础设施改造的迟滞,更是政策落地执行力的苍白。
其次,城市化进程中的“野蛮生长”对自然水文循环的破坏,更是雪上加霜。我们一边高喊“海绵城市”的口号,一边却在现实中大肆硬化地面、侵占河湖湿地、压缩自然调蓄空间。那些本应“呼吸”的城市,被钢筋水泥裹得密不透风,雨水无处可去,只能在街头巷尾肆虐。所谓的“海绵城市”建设,在许多地方沦为面子工程,徒有其表,而无其里,彻底背离了“以水定城”的生态智慧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管理执行层面的“盲区”和“短板”如同城市肌体上的癌细胞,侵蚀着应急响应的效率。尽管各地普遍建立了防汛应急响应机制,但部门间的“信息孤岛”和“各自为政”依然普遍。气象部门的精准预警,能否及时、有效地转化为交通管制、医疗救援路径的“点对点”指令?答案往往令人沮丧。基层社区,作为防灾减灾的“神经末梢”,其应急预案常常缺乏对独居老人、行动不便者等弱势群体的精细化帮扶与转移细则,将最脆弱的群体暴露在风险之下。北京呼家楼街道老旧小区雨污水倒灌事件,更是活生生地揭示了产权多元、责任不清、维修协调滞后等“无主区域”的治理困境,让本可避免的灾情一再上演。此外,城市日常排水管网的清淤维护、积水点排查整治,在资金投入、人员配备和技术手段上长期不足,导致“小病”拖成“大患”,最终让“生命通道”在关键时刻被无情淹没。
要彻底告别“生命通道”反复被淹的窘境,城市必须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重塑。首先,基础设施的“韧性”必须成为城市建设的最高优先级。将“海绵城市”从概念落实为城市规划的刚性要求和工程建设的硬性指标,通过透水铺装、下凹式绿地、绿色屋顶等技术,真正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、渗透、净化与利用。这不仅仅是工程问题,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。其次,构建“平急两用”的城市生命线系统是当务之急。我们应学习日本东京的经验,在地下空间建设超大型排水管道,并将地下停车场、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改造为雨洪调蓄空间,并大幅提高其电力、通信、管网的抗风险设计标准。这需要前瞻性的规划和巨大的投入,但与生命财产的损失相比,这些投入是微不足道的。最后,强化跨部门协同与公众参与,是提升城市“免疫力”的关键。建立“天、空、地、网”一体化立体监测预警体系,实现气象、交通、医疗、市政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精准调度,打破部门壁垒,形成高效联动机制。同时,加强社区韧性建设,通过常态化演练和应急知识普及,提升市民,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。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城市防洪体系中的一份子,从“被动受灾者”转变为“主动参与者”。
“生命通道”的畅通,是城市文明的底线,更是衡量城市安全与韧性的终极标尺。让城市从“被动挨打”转向“主动防范”,不仅需要钢筋水泥的硬支撑,更需要治理理念的软实力。我们必须认识到,每一次急救车被困的背后,都是对城市治理者智慧与勇气的无情拷问。唯有将预防机制的建设置于救援之上,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城市风险防范体系,才能确保在极端天气面前,城市脉络畅通,生命无虞。否则,我们所建设的,不过是一座座在暴雨中随时可能瘫痪的“水泥森林”,而非真正宜居、安全、充满韧性的未来之城。
永华证券-炒股配资网址-股市配资开户-找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